寻常人家长辈过世,停三天、五天、七天、九天的都有;官宦人家,则是子多些,十五天,二十一天,三十五天,最长到七七四十九天。 以老太君的辈分,本应多停些子,可老人家早就有代,若是熬不过年去,只在李宅停三就发丧,省得扰得大家过年也不安生。 话虽如此,可也不好如此简便。 所以李氏的意思,在李宅停三,剩下子去寺里停灵,等过了七七再从寺里发丧。 李鼐如何肯依,只说无碍的,还是在李宅停了“七七”再出殡。 李氏摇头道:“还是顺了老人家的心意吧,省得老太君地底下也不安生。” 真要是论起五服来,李鼐只是高太君堂侄孙,万没有让堂侄孙治丧七七四十九天的道理。 李鼐还要再说,就听李氏道:“左右寺里也要留人照应,你若是真想要多尽孝,就过去多陪两。既是老太君自己个儿的主意,就这么办了吧。” 李氏坚持,李鼐无法,只好依了。 白事本就繁琐,等到布置好灵堂,安置起来,闹闹哄哄,就到了晚上。 天佑与恒生再三劝了,李氏才上了马车,回曹府安置。 李家被抄家后,过去不少姻亲故都断了往来,如今能报丧的人家委实不多,多是李诺兄弟两个的同僚、朋友。 有的情并不深厚,听说过几后开始在广化寺治丧,便也留了心眼。 如此,在李宅停了这几,来吊祭的亲朋,都是有数的。 除了李家本家几个族人,就是孙家、曹家这边的晚辈。 看着如此冷清的场面,再想想老太君为保全李家子孙的付出,李鼐羞愧不已,整恹恹的,一下子老了好几岁。 李诚见状,少不得劝道:“人情冷暖世态炎凉,这些年来,父亲又不是头一回晓得,何必放在心上?老祖宗的后事,冷清不了,等到了广化寺,就会热闹起来,到时怕有得忙。” 李鼐听了,叹了口气,道:“老太君到底是李家人,都是我们这些做子孙的不肖……” 正如李诚所说,等高太君移灵广化寺,吊祭的宾客一下子多了起来。 李家往来的人少,曹家却是好人缘。 高太君身上虽无诰封,只是民妇,却是曹家太夫人的“生母”。 即便宗室中,晓得李氏身份的,只是高太君只是李氏养母,看在李氏面子,多也使人过广化寺吊祭,一时间热闹无比…… 江宁,总兵府。 曹颂衙署那边已经封印,曹颙也收到家书,得知高太君故去的消息…… 第1230章 故地重游 因担心李氏,曹颙也没什么过年的心情。 如今,他只想等着过了正月十五,见见江南的盐商富户,将户部的差事了了,便转回京中。 至于江南“剿匪”之事,曹颙倒是并不担心。 一千多年的儒家文化熏陶下,百姓对当权者都有种骨子里的畏惧。 即便他们自诩为汉人正统,将清朝廷视为异族,也不敢轻易相争。 不到天灾人祸、走到绝境的时候,没人敢去造反。 李卫回杭州了,临到年节,即便衙门里没事,官场上的人情往却是免不了的。 对于万复带人挟持江宁官绅子弟之事,李卫表现得极为强硬。 万复传话,只说以命换命,李卫则是以彼之道还治彼身,给那些官绅如此答复:“三个换一个,荒谬太没分量了,总要十个换一个才好。你们放心,那些贼人真要敢拿诸位公子安危说笑,城北大牢里还有百余匪属抵命,万不会让诸位白白受了委屈。” 众人都傻眼,真要是被挟持的子侄被杀了,就算杀了十个泥腿子,又能如何呢? 即便心中不忿,可李卫人已经离了江宁,也没地方说理去。 李卫能这般轻松,是因为这些士绅多半并不无辜。他们不是有子弟在衙门当差,就是通过各种方式渗入官府衙门,包揽讼词,干涉地方政务。 他们虽不是贼匪,却也没几个是好东西。 事关魏文英,曹颙却轻松不起来。有李卫这一招,万复虽不至于将这些士绅子弟都杀了,可要是心中不忿,杀骇猴的话,保不齐谁家孩子倒霉。 曹颙如何能任由魏文英经历这个风险? 他使人找来魏仁,将五千两银票递给他:“李大人代表朝廷剿匪,如何会受匪徒挟制?不管旁人如何,文英那边,还要靠你这个做伯伯的多疏通。” 魏仁哪里会收,跟烫手山芋似的,不肯收,又忙摆手道:“小民那里有银子,银子已经预备好了,已经使人给那边递了话赎人,还请大人放心。” 曹颙闻言,不由一愣。 先前他记得清楚,魏仁提及不便赎人的缘故,是怕戴了“通匪”的帽子,给家族埋祸。 曹颙已经打好腹稿,怎么允诺让魏仁安心。 江南有李卫与曹颂在,庇护一个魏家,绰绰有余,只要他肯相信这点。 没想到,魏仁已经先一步决定赎人。 这般有魄力,倒是令曹颙侧目。 魏仁似乎看出曹颙的疑惑,苦笑道:“还有什么法子,五弟这点骨血,就文英一个留在江宁,若是我还不能护住,往后到了地下,也没脸见老五……”说到最后,已是红了眼圈。boWUCHinA.COm |